我们来聊一聊钢琴家中的怪咖们

2020-04-14 02:57:26    作者:admin    分享到: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04—1989),美籍乌克兰钢琴演奏家,二十世纪最伟大和最杰出的浪漫派钢琴大师,也是我个人最崇拜的偶像。

在二十世纪诞生的钢琴家中,霍洛维茨可以说是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最完美、最富创造性的一位。人们经常为他那无可匹敌的钢琴技艺而疯狂,同时也为生活中他那桀骜不驯、老顽童式的天真所不解,有时你看着他睿智、慈祥的眼睛时,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燃烧着激情、并特立独行的伟大艺术家。

  霍洛维茨是斯坦威钢琴公司的签约钢琴家,他外出举办钢琴演奏会的气场也特别大:无论到哪,都一定要用自己的斯坦威钢琴、自己固定的调律师、夫人万达(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之女)也必定随同。最不可思议的是,霍洛维茨和其他的钢琴家还有所不同,在演出前不太喜欢练琴。在一次外出巡回演出前,霍洛维茨根本就不去碰琴,一直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夫人万达见霍洛维茨很长时间不练琴,便提醒他道:你还没练过斯克里亚宾的那首作品呢,节目单上有,马上要演出了,可我一次都没听你弹过那首啊!”霍洛维茨一听马上火了:什么?你叫我练琴,你不知道我从不练琴的吗?那首曲子我不是在好几年前弹过的吗?好吧,我现在就弹。接着,他就走到钢琴旁弹了起来······据后来在场的人回忆道,当时霍洛维茨弹得美极了,大家都被他的音乐所陶醉,一曲罢了,霍洛维茨脸上浮出了常见的孩子般的笑容,大声说道:你们听见了吗?我记得!我会弹!” 在霍洛维茨充满童心的另一面,他也是非常任性的。有一次在彩排过程中,霍洛维茨演奏状态不太好,老是有错音,调律师摩尔在旁大概说了一句什么话又激怒了他,霍洛维茨当时拿起茶杯居然就想朝摩尔砸过去。后来在众人的安抚下,才慢慢平消怒气。事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后,用眼神向摩尔表达了歉意,完全跟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大师风度。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霍洛维茨也是一位出手大方、很会讨好听众的高智商钢琴大师。有一次,卡内基音乐厅为他安排了一场音乐会,因为之前霍洛维茨一直隐居,已有十几年没有登台演出了,因而吸引了众多的乐迷。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前来买票的人非常之多。后来,当霍洛维茨听说人们在排着长队等待买票时,就专门叫人订了几辆快餐车过去,给排队的人们送去了免费的咖啡和炸面包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是因为我而来的,我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他们。看来,霍洛维茨并非是一位没有商业头脑的大师。

  客观地来说,霍洛维茨应该是一位充满魅力和童趣且性格固执的钢琴巨人。

  最长寿的钢琴艺术大师

  阿图·鲁宾斯坦(1887—1982),美籍波兰钢琴家,不仅拥有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还具有超人的记忆力。鲁宾斯坦一生共录制了两百多张唱片,销量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万张!89岁时还坚持在舞台上演奏,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长寿钢琴艺术大师。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授予了鲁宾斯坦自由勋章,以表彰他一生对表演艺术的伟大贡献。

  在生活中,鲁宾斯坦和霍洛维茨的性格不太一样,相比而言,鲁宾斯坦为人较为随和,善于与人沟通,每次在演出期间,都会尽量满足乐迷们的签名要求,深得大家的喜爱。而霍洛维茨则较为腼腆,不太善于和人交流,每次演出期间都不会和乐迷们有太多的沟通,只是到了舞台上,才会显示出他的王者风范。鲁宾斯坦除了具备真挚善良的人格品质外,当他面对问题时也是直言不讳的。比如:他曾当面坦言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奏上的功力胜过他的作曲水平;他对斯特拉文斯基题献给他的乐曲《钢琴雷格泰姆》很是看不上,认为只是一件在钢琴上敲打的作品。而对于初到美国踌躇满志的霍洛维茨,他也是毫不客气地评价道:他只是个大演奏家,而不是大音乐家。

  鲁宾斯坦,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率真的钢琴艺术大师!

  辉煌与古怪并存的钢琴大师

  格伦·古尔德(1932—1982),加拿大杰出的钢琴家,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又不太容易让人接近的钢琴怪才。他没有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公开举行演奏会的时间也极为短暂,在他三十二岁时就放弃了公演而转向了录音棚。但他所录制的80多张唱片却风行于世,受到了无论是职业音乐界人士还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的一致推崇,他所录制的巴赫作品的版本,也被钢琴学习者视为权威的诠释。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无法让人忍受的怪人。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季节,哪怕是烈日炎炎的夏日,古尔德总是身穿厚厚的呢大衣,头戴鸭舌帽,脖子围着围巾,戴着一副厚手套,另外还要随身带着一个类似流浪汉用的手袋,里面装满了各种药品和一大堆毛巾。更为有趣的是,他还随身携带一把特制的凳子,这是他父亲为他亲自设计的琴凳。像我们一般人所用的琴凳高度大约是46公分左右,而古尔德的这把琴凳却只有35公分高,坐下去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但古尔德却一直在这把琴凳上,完成了他所有的录音。

  在平时的与人交往当中,古尔德更是喜怒无常。古尔德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害怕他的手会受到伤害,所以从不与人握手,身边熟悉他的人也都知道他的这一特点。由于古尔德是斯坦威钢琴公司的签约钢琴家,有一次公司的调律师来为他的钢琴调音。因为知道古尔德对他的手很在意,调律师见到古尔德时并没有和他握手,而是把手放在古尔德的肩上对他说:“你好,格伦,见到你很高兴!”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古尔德,他后来说调律师的手弄伤了他的肩部,迫使他取消了好几场音乐会,并要求斯坦威公司赔偿他30万美元。事后这位调律师心有余悸地和同事说:别靠近他,千万不要,只管调音就是了!”

  还有一次,古尔德要为德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伴奏录音,当时要唱的是勋伯格的作品。而古尔德自认为是诠释勋伯格音乐的行家,因此在录音过程中不停地指示施瓦茨科普夫该怎么唱,他一只手弹琴,另一只手指挥。施瓦茨科普夫开始还一直忍受着,但最终还是被古尔德肆无忌惮的摆布给激怒了,她不动声色地停下来,走进录音控制室宣布了她的离去。而这时的古尔德对施瓦茨科普夫的离去根本无动于衷,休息了一会后又开始录了几首钢琴独奏曲,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古尔德,就是这样一位让人既爱又恨的钢琴大师!

  担任过国家总理的钢琴大师

  帕德雷夫斯基(1860—1941),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和政治活动家。童年时就显露出音乐才能,六岁起就开始创作小曲,十二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十八岁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之后进行了多个国家的巡回演出,其中光是在美国的钢琴独奏会就达到了一百多场,其演奏才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极大地肯定,同时也赢得了不可多得的钢琴独奏家的声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帕德雷夫斯基放弃了演奏,投身于政治活动,他把演奏会的全部收入,都用作了波兰战俘的救济金。1919年,独立的波兰政府成立后,帕德雷夫斯基担任了总理兼外交部长一职,并参加了凡尔赛和会。1936年,帕德雷夫斯基在英国影片《月光奏鸣曲》中担任主角并演奏钢琴。1939年,德国纳粹大举入侵波兰,帕德雷夫斯基又再次投身于政治活动,为祖国奔走呐喊,其后被法国政府授予大十字勋章。

  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奏曲目主要是以浪漫派作品为主,尤以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为最多,其在“伸缩速度的处理上,是他最具个人演奏风格的特色之一。另外,帕德雷夫斯基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曾创作过歌剧和交响乐等作品,在威尔主编的《世界名曲270首》(在我国出版的乐谱名为《钢琴名曲大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就收录了帕德雷夫斯基所作的钢琴曲《古代小步舞曲》,可见其音乐上的出色才能。

  帕德雷夫斯基1941年6月卒于美国纽约,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罗斯福总统予以国葬。无论是政治活动家还是钢琴大师或作曲家,帕德雷夫斯基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唯我独尊的钢琴怪杰

  米凯朗杰利(1920—1995),意大利杰出的钢琴家,1939年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米凯朗杰利参加意大利空军并当上了飞行员,后因参加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而被俘入狱。被关了八个月后,他成功地从战俘营逃脱,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才开始恢复钢琴演奏。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有五年多没有系统地练琴,但米凯朗杰利的演奏水平却恢复得奇快,通过多次的巡回演出后,他很快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当代钢琴大师。和霍洛维茨一样,无论到哪演出,米凯朗杰利只用自己所携带的钢琴和自己最信任的调律师,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钢琴没有运到演出当地的话,他就会取消那天的钢琴独奏会。

  米凯朗杰利在音乐上是特别追求完美的,而且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有时候近乎于苛刻。比如:一场音乐会下来,听众和媒体都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但他自己可能因为不太满意,就会自我挑出一大堆的问题,继而闭门思过、苦思冥想。在米凯朗杰利的视野里,他是完全不把听众和音乐评论家放在眼里的,对于人们给予的热烈掌声他也无动于衷,他只在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为此他曾解释道:“听众的掌声是献给贝多芬、肖邦和德彪西的,不是给我的。有时,因为自己的演奏状态不好,米凯朗杰利会自作主张地取消音乐会,有时哪怕听众都入场在等候他的演奏会了,他都会借故身体不适而推掉演出,把整场的听众置于不顾,为此他也经常要缴纳非常高昂的违约金。有一次因为他的无理由违约——单方面临时取消演出,主办方一怒之下扣押了他的斯坦威钢琴。

  虽然米凯朗杰利常常招致非议,但好在他的妻子桂亚提对他理解至深,替他操办除演奏外的一切事物,直到1995年米凯朗杰利在瑞士病逝,桂亚提都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米凯朗杰利的钢琴生涯充满了传奇,虽然他的一些行为举止有悖常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杰出的钢琴大师。

  具备多种演奏风格及才能的钢琴怪杰

  费利德里希·古尔达(1930—2000),奥地利著名钢琴家。又是一位音乐怪才,但他不是前面介绍的那位格伦·古尔德,尽管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两位都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令人费解的作派,但相对艺术趣味和音乐理念而言,二者却是大相径庭,毫无共同之处。

古尔达自幼便具有不凡的音乐天赋,十二岁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六岁时,一鸣惊人地获得了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从此名声鹊起。随后,古尔达便以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奏家身份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演出,1950年又来到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会,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随着琴技的日益成熟,古尔达的演奏曲目也是不断扩展,上至巴洛克、下达二十世纪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在古尔达的演出节目单上可谓是应有尽有。可是到了1962年,当他刚刚三十二岁时,古尔达突然对古典钢琴独奏感到了厌倦,开始热衷于爵士乐,并建立了爵士乐队。在此之前,古尔达一直是以演奏古典音乐而获得众多乐迷的,而之后,他又以现代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乐迷。有趣的是,自从迷上爵士乐后,他的角色转化也是非常之快:今天晚上还在演奏莫扎特的专场钢琴独奏会,而到了明晚他可能又和爵士乐队在演出爵士乐专场了。

  我曾经看过古尔达的许多场音乐会录像带,很有意思的是,古尔达在台上表演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的:戴着瓜皮帽、穿着很随意的便装,经常还挽着袖子带着手表,时不时还走到话筒旁和观众交流,并经常引得观众哄然大笑。但一旦古尔达坐到钢琴前开始演奏的时候,你又会被他那极具感染力的琴声所陶醉,他的钢琴音色实在是太动人了,你不得不由衷地折服。

  为了表彰古尔达在古典音乐方面的杰出成就,1970年,维也纳音乐学院把一枚代表着极高荣誉的贝多芬戒指授给他,可没过多久,古尔达就把戒指还给了音乐学院,借此表达了他对维也纳音乐学院保守教育体制的强烈不满。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舆论界的一片哗然!不少圈内人士表示惊讶和不解。但古尔达对这些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依然我行我素,故此后便有人称他为钢琴怪杰

  古尔达的才能还不仅于在钢琴演奏方面,他在教学上也是很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阿根廷著名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就曾经是他的学生。另外,古尔德还创作了两部钢琴协奏曲和其他的一些作品,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极富学术价值的论著《语言与音乐》。

  古尔达,就是这么一位拥有超人的音乐才华而又极具叛逆个性的钢琴大师。

  因比赛失利而一举成名的钢琴大师

  波格雷里奇(1958—),南斯拉夫钢琴家。极有个性的天才钢琴家。十一岁时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十六岁考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十九岁时认识了格鲁吉亚的女钢琴家凯泽拉杰,在她的指导下,波格雷里奇的琴技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长期的相处中,波格雷里奇和凯泽拉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感情,虽然凯泽拉杰比波格雷里奇大二十岁,但波格雷里奇认定了凯泽拉杰就是自己的妻子,两人的个性气质既能互补又能相互吸引,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就在这前后两年的时段里,波格雷里奇先后获得了意大利钢琴比赛的大奖和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钢琴同行及前辈们都赞誉他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前程远大,不可估量。

  可就在同时,波格雷里奇对音乐诠释中的另类解读方式和棱角分明的张扬个性也在其演奏中日益彰显出来,差点付出了艺术生命被扼杀的代价。在1980年华沙举办的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二十二岁的波格雷里奇成了那一届的新闻人物。因为历届比赛的要求是:凡参赛者的演奏曲目必须是肖邦的作品,而且要求演奏者必须要忠实于原作,并力求完美地表达出肖邦作品的意境。但波格雷里奇的演奏却与这些要求大相径庭,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现。这在以往的比赛中还未曾出现过,其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听众对他的演奏反响强烈,但很大一部分评委认为它脱离了肖邦的原作精神,给了他零分,在第一轮即被淘汰。为此,评委组展开了争论。阿根廷著名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波格雷里奇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不能因为其演奏的个性表现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可惜的是,没有人出来和她站在一起。一怒之下,阿格里奇退出了评委会,还特意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了评委会最终的评判是不公正的。

  由于阿格里奇的愤然退出评委会之举,反而使波格雷里奇一夜之间成了国际乐坛的焦点新闻,整个媒体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偏向了波格雷里奇,其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让波格雷里奇因祸得福、名声大噪。那届的金牌得主,越南的邓泰松,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还不太知道他,但波格雷里奇却已走向了世界,演奏会签约、唱片签约、许多的合同滚滚而来。为此《纽约时报》曾评论道:“不管他对音乐的解释究竟是什么,但他显然是一位天才!”其实,波格雷里奇艺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老师兼妻子凯泽拉杰。

  1997年,波格雷里奇来北京演出,我有幸在北京音乐厅现场聆听了那场音乐会。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非常儒雅沉稳的绅士,没有一点描述中的桀骜不驯的影子,他对钢琴音色的控制力着实令人惊叹,那晚他把肖邦的夜曲放慢了一倍的速度去弹奏,也引来了现场局部的唏嘘之声。

  可以说,波格雷里奇的成功是幸运的、也是机遇创造的,但同时它也是必然的!

  最年轻的钢琴教授

  希腊的天才钢琴家迪米特里斯·司格罗斯(1970—),出身于希腊的一个海港城市,六岁时十分喜欢摆弄电路的开关、插座等,对音乐还丝毫不感兴趣。而到了七岁时,就突然对音乐发生了兴趣。于是他开始学习钢琴,不久就进入了雅典音乐学院深造。司格罗斯的上进心特别强,记忆力也是惊人的好。在很短的几年里,莫扎特的十多部钢琴协奏曲就被他牢牢地印在了脑海里。他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也了如指掌,可以很流利地背出四十五部他们的作品总谱。

  在司格罗斯十一岁时,他在雅典为5000多名听众演奏钢琴,并一举获得了民族音乐家的称号。19824月,年仅十二岁的司格罗斯来到了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办演奏会,他那娴熟的技巧和感人的音乐表现力获得了在场钢琴家们的一致好评。英国的《明镜日报》把他称之为自莫扎特以来最富于音乐天赋的神童。” 同年,雅典音乐学院也任命他为钢琴教授

  十二岁的天才少年成为了钢琴教授,这在当时的欧洲乐坛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自然,司格罗斯也成为了迄今为止在音乐史上最为年轻的钢琴教授。

  来自樱花之国的女钢琴大师

内田光子(1948—),日本著名的女钢琴家。十三岁到维也纳和伦敦留学。她曾多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1960年,在她十二岁时便获得了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1966年在十八岁时又获得了第三名;1970年她获得了贝多芬国际音乐比赛第一名;同年又获得了第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在1975年,她获得了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多次参加国际性的钢琴大赛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内田光子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其勤奋执着的信念,这也使得内田光子很快就奠定了世界一流钢琴家的地位。

  内田光子是以自己不凡的实力与独特的琴韵为亚洲的钢琴界赢得了骄傲,就拿在波兰举行的第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来说,内田光子作为一名亚洲国家的选手、特别是女选手,能获得第二名,其意义是非同一般的。首先,这是肖邦钢琴比赛自创办以来,亚洲选手取得的最好成绩,它打破了历届前两名均为西方选手垄断的局面。其次,作为一名亚洲的女钢琴家,内田光子所受到的关注度并不亚于冠军得主,美国的奥尔森。自此十年后,在1980年的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越南的邓泰松获得了第一名,也为亚洲的钢琴界争得了荣誉。

  随着内田光子对音乐感悟的日益成熟,她在欧洲的知名度也愈加显赫,她与著名的PHILIPS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大量的唱片,并被评论界列入世界级钢琴大师。在1989年,内田光子还荣获了美国格莱美最佳无伴奏独奏大奖

  我最为敬佩内田光子的是:每当比赛获奖,内田光子完全可以借此出道,走向世界乐坛之时,她总是非常内敛,一如既往地默默修炼,不受任何的名利诱惑和干扰。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身上所缺少的,内田光子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思考的!